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素质教育课。该课程主要由文选组成,学习的内容十分宽泛,难度比较大,考点亦十分分散。自学大学语文,首先必须弄清楚该课程的全部考试内容及其范围限定和程度要求,否则就可能因无的放矢而事倍功半。《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65篇选文的思想内容考核点和写作方法,艺术特色考核点,并明确规定除作文外,不再设其他课外题,因此紧扣课文是考生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考生应明白大纲规定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考核要求,其次应针对每一部分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文学知识与语文知识部分是检测考生有关知识水平的,这部分知识答案非常确定,考点都在课文前的背景介绍、课后的注释及提示之中,必须死记硬背。
语言知识方面,考核的重点是古汉语知识。 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其中论说文9篇、记叙文8篇,另加《前赤壁赋》与《石崇与王恺争富》2篇,是复习的重点,这其中10篇精读课文尤其重要。当然,现代文中的一些语词,诗词曲赋中的有关语言知识亦不能忽视。考核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语法现象与文言句式。其中实词考核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虚词只考“之、其、者、所、以、子、而、则、焉、乃”10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特殊语法现象与句式考核主要有7种: 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序句式。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在课文后的“注释”中,所以在阅读复习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课文的“注释”。一般来说,文言课文中的第一个注释多为题解,不属此类考试范围;其他注释中,有关年代、人名、地名、典故、引证、考据等专用语或生僻词的注释也不会入题。重点应注意这样一些注释:对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的实词的注释,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注释,对文言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的注释,还有难句的串讲。例如,在《郑伯克断于鄢》的“注释”中,注①及“武姜”、“制”、“虢叔”、“京”“祭仲”、“公子吕”、“五月辛丑”等皆可不必记忆, 而“寤生”、 “参国之一”、 “焉辟害”、 “厚”、“昵”、“阙”、“早为之所”、“隧”等字、句、词的注释就要加以理解、记忆了。
文学知识部分内容较繁杂,需学习分类归纳,抓住重点。这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作家作品知识与文体知识。对于作家作品知识,大纲只要求考生记住关于某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基本知识,而其他的次要知识点,比如作家的生卒年、籍贯、仕履,作品的具体背景、版本的情况,则不列入考试范围;文体知识方面则有文体的种类、特点等。例如对于《寡人之于国也》可归纳如下:
作者字号:孟子,名轲,字子舆。所属朝代或国别;战国中期,邹国人。
主要思想倾向: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倡民本思想;重视后天教化。
文学成就: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多用排比句。
作品集:《孟子》七篇。
对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应善于归纳比较,例如,教材中共有八首诗分别涉及到“乐府”诗体,分别是:《上邪》、《兵车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陵叟》、《短歌行》、《从军行》、《行路难》、《关山月》。现归纳如下:
汉乐府:《上邪》;拟乐府:《兵车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乐府:《杜陵叟》
乐府旧题:《短歌行》、《从军行》、《行路难》、《关山月》。
如果从“古体诗”的角度,则要再加上《氓》、《国殇》、《饮酒》;如果从表现手法来看,又分抒情诗与叙事诗,《兵车行》、《杜陵叟》是典型的叙事诗。
再比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各有不同: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为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词风各不相同: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前期“词风清丽宛转”,后期“词风沉哀凄苦”;苏轼“词开豪放一派”;辛弃疾“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这些知识点通常都出现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中,必须以记诵为主。
课文阅读分析部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教材中每篇课文后均有“提示”,一般来说,所有阅读分析考题的答案均在此“提示”中。每篇课文后的“提示”是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高度浓缩概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文写作背景;
(2)课文的主旨;
(3)课文的体裁特点;
(4)课文的层次内容;
(5)课文的基本表现方法和主要艺术特点。
“提示”对每一方面内容的概括与表述都力求简洁而准确, 因而有关试题的答案通常都以“提示”中的表述为标准或依据。 因此,在复习应考时, 应认真学习“提示”,充分利用“提示”,把阅读课文与阅读“提示”结合起来,当是提高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材中每单元后有4篇文体简介文章, 在近年来的命题中,与这四篇文章有关的内容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予以特别注意。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为了解释名词术语和说明有关道理,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列举了许多具体实例,有不少考题即直接来自这些实例。对于文体简介文章中的术语主要以理解为主,学会运用。例如,给一段教材中的议论文字,至少要能明确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立论还是驳论?
②论点是什么?
③论据的类别是什么?
④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再如,给一段教材中的记叙文字,至少要能说明下列问题:
①是顺叙还是平叙?有没有倒叙,插叙?
②有没有描写?是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
③有没有抒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④有没有议论?是不是夹叙夹议?
又如,给一段教材中的描写文字,至少要能说明下列问题:
①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
②如果是环境描写,那么是自然景物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是不是场面描写?
③如果是人物描写,那么是肖像描写,言语描写,行为描写还是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④如果是人物心理描写,那么是直接心理描写还是间接心理描写?
像这样将有关名词术语与实际材料对号入座的问题,几乎历次试题中都有,必须熟练掌握与运用。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分析材料,其次要注意题目的提问方式,确定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如:当问的是“论点是什么”、“主旨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或“表达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时,就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去考虑回答;当问的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时,就要从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及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方面去考虑回答;当问的是“人物描写方法问题”时,就要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回答。
当问的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就要从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方面去回答;当问到“修辞手法”,就要从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用典、反语、反诘、设问、 借代、反复、层递等方面去回答;当问到“这样写(这样说、这样安排、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时,就要从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方面去回答,如:使中心旨意或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或者强化反衬了什么,使形象更加生动,使说理更形象,使说理更有气势,使结构更严谨,使寓意更含蓄,使情节更引人入胜,使结尾更耐人寻味,等等。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