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走出去,学不会
一般人会认为克隆、转基因、异体器官移植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就是生物学。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生物就是看文献、学操作、做实验、发文章…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对生物学的偏见。
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确都在实验室进行,可这种做法不但困住了学生的思维,还失去了学习生物原始的快乐。生物学是一个大学科,农、林、牧、渔、医药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基础医学和药学,实验室也许是重要的研发基地。但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实验室大多数时候只是用来进行精细操作和获得准确数据的地方。此外,是搞科研为了促进、发展生产。学习生物学将来就能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都在生产第一线,以学到的技术手段指导生产,因此没有生产经验,单纯靠理论很难在工作上有所贡献。而基地实习和野外考察不仅能采集第一手的样品,记录真实准确的实验数据,还能验证实验室成果的可靠性。因此真正想要学好生物学,要走出实验室才行。
2.不要总盯名校
生物学包含的范围广、涉及面多,因此很多学校都会开设生物相关的专业,由于历史发展和学校的学术专攻不同,很多的普通高校在生物学的某些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面对如此情况,国家都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来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西南大学的桑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的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在这些实验室中不仅能接触到知名院士教授,还有机会承接着国家重要自然科学项目。相比较而言,很多名校的生物学专业并是不很好,单单是学校名气较大。考研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对报考学校有一定了解,不要让外界的所谓排名模糊了双眼。
3.冷门专业未必没有好出路
除去微生物、细胞、免疫和遗传等等这些让考生“挤破头”的热门专业,生物类专业里还有很多看似无人问津,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的冷门专业。如水产养殖专业,主要是研究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属于生物学里的农业科学。其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养殖水产的地方都需要相关的人才进行指导。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水产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有限。再加上渔监,水产指导站,海洋渔业局等单位十分青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乐观。再如生物制药,该专业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这是一条新兴的制药途径,把药学与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学科,目前只有8所学校开设此专业。中国2011年提出的五年计划,提出将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大批生物技术公司涌入中国,人才缺口巨大且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4.也许你会失去“5+2”的工作
朝九晚五,每周双休,这应该是大多数职场人士梦寐以求的作息时间。但如果你学了生物学,并且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那对不起,这样的作息对你来说很奢侈。总的来说生物学实验都是依循步骤进行,摇菌过夜、冷却8小时、细胞传代、离心半小时都是生物学实验里常见的步骤,不可能随意暂停。受动植物样本保存时间的限制,加班不可避免,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5+2”这样的工作模式。
此外生物学里的一些专业更显奇葩,动物养殖和兽医就是其中的典型。现代集约化、机械化的养殖模式要求饲养的商品动物都得在规定的日期内出栏宰杀(肉鸡在7到9周龄)。饲养期间,厂内都是严格消毒,禁止人员私自外出,避免因人员流动带来的致病菌和病毒。因此,大部分的养殖企业都会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出厂时间,一般是连上21天班,休息7天,或是连上30天班,休息10天这样的作息方式。兽医的工作时间也是随动物的生理周期而定,在一批母畜妊娠期后就是连续十几天内要完成接生处理,打疫苗的工作,而遇到大范围、严重程度高的疫情时,还可能会被隔离一段时间,直到疫情缓解。
5.专业会议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生物学专业领域每年都会有很多重要的会议,有中国微生物大会、中国化学生物学会议、华人水产大会等。很多同学会认为参与这类会议不仅能接触到业界大咖、掌握专业的研究前沿,还能借此机会免费游玩、观赏祖国大好河山,是一举几得的好事。但实际上,这些会议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校老师,还有生物企业单位技术主管、政府公务人员。会议的背后是学校、企业和政府间找寻合作,共谋利益。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这些会议中获得专业上的大进步不太可能。而相比较这类学术会议,真正能帮助学生的是类似于生物建模大赛、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和大学生生物科技创新大赛等这类的比赛,不仅参与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还能在比赛中向对手学习,获得学术上的进步,此外荣誉证书更是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肯定,还能成为日后找工作应聘增加筹码。
6.就业不好,不能怪专业
一边是“生物学是21世纪有前景的专业”的期许,一边是差劲的就业表现——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一度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的工作多是生物技术公司、酒厂、生物制药企业当销售和技术员,相对较好的出路无非是能成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社会对生物学的感情还是挺矛盾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生物产业产业链并不完善。虽然在国外BT 产业都超过了IT 产业,但支撑中国生物产业的只有中国医药和华源集团等几家公司,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并不大。其次,是科研体制的问题。生物学研究分支太多,本来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不多,如果在某一领域的科研路上越走越远,那就业的选择面就会越来越少。后,是社会错误的引导。社会上因为各种利益流传着一些“有前景”“朝阳产业”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在没有认清国内生物发展的形势下,大批学子走进生物学这条“不归路”。
7.同是生物学,职业走向完全不同
根据2013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生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有11个,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这些学科偏向生产应用的程度较高,而生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更偏向于基础医学。这只是大体上的区分,如果细分起来会中国足彩网。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未来的职业,而工作的性质则主要取决于毕业之后所选择的单位的性质。例如同是细胞学毕业的同学,有的人在医院实验室从事细胞药物敏感性研究,有的则专门翻译细胞学外文文献。因此毕业后的职业走向并不一定与现在所学一致,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
8.海外读生物,未必能镀金
一般观点认为,到国外可以接触到生物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只是不停地在做研究,应用性极低,更谈不上经济效益。毕业回国后,是进高校和研究所呢?一个接近空白的领域,去哪找一份适合的岗位?另外,在国外的实验室学习和国内较为严格的氛围大不同,前者就像在生物公司,大部分都是为老板打工,而且基本处于散养状态,你只要在deadline之前能完成任务,不来实验室都可以。但是完不成,那就别怪老板不客气了。
9 . 中西部高校也是好选择
根据2012—2013年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行榜,生物类院校排名前十的是: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是“985”“211”重点高校,且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一类地区的分数线,且这些高校都在30所自主划线高校里面,报名人数多等等,想进入到这些院校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时如果转换方向,另寻他路,可能会出现新的光景。在中西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也都是“985”“211”重点建设高校,并且在生物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西北农林在林业科学、农垦、西北植物方面贡献突出;西南大学由西南师范和西南农大合并,有桑蚕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桑蚕基因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兰州大学是中国西部好学府,植物学、生态学都是其优势学科。有的时候,转换观念,剑走偏锋也能取得不错的收获。
10. “90%生物学实验都不靠谱”
在生物学和医学界流传着“90%的实验都不靠谱”的说法,既然不靠谱,何苦又费时费力去研究?其实,这里说的“不靠谱”,并非“不正确”,因为任何科学结论都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其实就是一部分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取得的结果,而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问题和结论一旦出现,会有大量的论证接踵而来,研究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吸烟导致癌症的结论就是这样一个由量到质的过程。比起其他学科难度更大的一点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冷冰冰的金属或性质稳定的原子,其不可预知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在实验期间,采用的样品毕竟都是动植物的活体,样本数量就很受局限。在论证实验结果的时候,实验条件的稍许变化都会影响实验的可重复性。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