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作为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它将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动力。转化医学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深入基础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最终惠及广大患者。转化医学是一个从基础学科到临床应用的双向过程,连接着基础与临床,是个循环式的研究体系。
转化医学需要桥梁式的人才。在目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基础研究和临床易于被隔离开来。这种基础理论脱离临床实际的医学教育,既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亟需加强转化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对转化医学有兴趣的临床医生积极参与基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涉及转化医学的基础科研人员也需要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使双方均能逐步熟悉对方“语言”,最终实现双向沟通;从病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病床,实现良性循环。在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为转化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
为加强转化型研究人才培养的探索,为今后扩大转化型研究人才培养规模奠定基础,我校从2014招生年度开始实施“转化医学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项目”。为做好本项目,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项目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熟练的实验研究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知识的高层次转化型研究人才。
二、计划数及招生要求
“转化医学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项目”从2014招生年度开始试行。2014年招生拟按照10-15名硕士计划(学术型)安排,从我校总的招生计划中优先安排。具体计划数根据临床、基础双方导师对接情况最终确定。根据本试点项目实施情况,今后再逐步扩大规模。
鼓励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与第一、二附属医院学术型导师积极对接,主动申报。研究生学院组织专家会审,对结对导师进行择优遴选,并在网上公示。
本项目的招生计划及专业目录单列。招生院系设置第一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二)、第二临床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二)及另设相应的院系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为临床医学相应二级学科学术型专业,研究生方向为转化医学。
招生对象为统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考试成绩不低于426分),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由双方导师共同参与。
三、指导教师的配备
(一)导师要求
本项目实行临床、基础双导师制。要求:
1.临床导师要求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临床职称,基础导师要求有副教授及以上教学职称,并且双方导师均要求有过完整培养一届研究生的指导经验。
2.要求双方导师至少有一个已发表过SCI文章。
3.对于双方导师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且经费充足的,要优先支持。
4.临床导师有国家级课题基金在研项目的要优先支持。
(二)导师权利
双方导师享有同等权利(不同于一导和二导的关系),同时负有共同管理研究生的职责。双方导师每指导1名学生均各按照1名学生计算导师工作量。
(三)导师分工
在“临床-基础-临床”的培养过程中,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分工各有侧重。临床导师负责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以及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基础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如何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如何回归临床应用的研究。
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也是促进基础、临床导师共同推进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双方导师也要加强沟通交流,寻找共同的兴趣点、结合点,以便更好地选择研究方向,培养出优秀的转化型研究人才。
四、培养方案的制定
进入本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在课程设置、临床实践、课题研究等方面均要体现转化医学的精神,使基础和临床有机衔接,以利于研究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研究成果快速回归临床应用。
在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需组织临床、基础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考核把关。
五、研究生的管理
进入本项目的研究生列入第一、二附属医院进行管理。同时,第一、二附属医院要加强与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有效联系、对接,防止出现研究生管理的“真空地带”。
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设立将向进入本项目的研究生适当倾斜。在毕业就业过程中,予以优先推荐就业。
六、毕业及授予学位的要求
进入本项目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发表1篇SCI文章(论著),否则,不予答辩。发表文章通讯作者、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均署双方导师姓名。署名先后顺序,由双方导师协商确定。
七、项目的组织实施
本项目由研究生学院根据本方案负责组织实施,学校相关部门、有关培养单位、导师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并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各方面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本项目的实施,按照每生1万元划拨经费,附属医院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学校划拨的经费及附属医院配套的经费均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双方导师协商使用,用于进入本项目研究生的培养。
各相关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本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导师的宣传引导,积极推动临床、基础双方的沟通交流,为双方导师对接搭建平台。各培养单位要做好摸底工作,对于前期已有良好对接合作基础的导师对子,要优先支持。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力争把本项目打造成我校精英教育的特色品牌项目,为我校转化医学的发展及转化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足彩网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