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西北地区最早以学院建制的传媒教育机构,学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服务学生、服务媒体、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以新闻传媒、文艺传媒、教育传媒三类传媒为基础的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后教育等多学科、多层次的传媒教育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建院十多年来,学院以新闻传媒、文艺传媒和教育传媒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立足点,共开设了新闻系、编辑出版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教育技术系五个本科系别,有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艺术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学、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批评、文艺与文化传播学、教育技术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12个硕士学位点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文艺与文化传播学是在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媒介与社会变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在教育部质量工程中,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全国优秀教师1位、国家级教学质量优秀奖2项、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动漫教育基地1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
目前在读本科生786人,硕士生482人,博士生14人。在校生和毕业生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央视挑战主持人年度总冠军”、全国大学生朗诵比赛二等奖、陕西省主持人大赛一等奖、国际纪录片中国选片赛金银铜奖、“全国新闻学子论文大赛”一、二、三等奖等各类奖励200余项,1人进入凤凰卫视举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毕业生已遍及全国各类媒体,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
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总投资2600余万元,是一个传媒教学设施齐全、与社会媒体同步的现代化、规模化、综合化的实验室群落,包括大小2个演播厅、2个电视播音主持实验室、2个广播播音主持实验室、4个摄影技术实验室、摄录像技术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声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灯光与构图实验室、电子排版实验室、书刊装帧与设计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网络与远程教育实验室、教育信息化综合实验室、拉片实验室、数字动漫实验室、6个播音主持专业教室等。这一庞大的实验室群落,肩负着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媒、文艺传媒、教育传媒以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培训任务,其服务范围和影响力正在通过陕西师范大学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陕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12月,在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评比中,学院的“广播电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获得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奖项。学院先后组建了中国西部电影电视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知识媒体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陕西省报刊审读中心、陕西省电视节目监审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组建了一支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室和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在读博士4人。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文理艺多学科融合、具有深厚学术积累的传媒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连同厅局级和校级教学、科研项目共55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传播》、《新闻大学》、《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出版发行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90余篇、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以及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全国摄影金奖等多种奖项。此外,学院还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音像出版社制作并发行播出了130多部(集)的电视教材和各类专题片,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学院李震教授主持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八集纪录片《秦风》,经费650万元,已制作完毕,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学院逐步确立了“以育人为本,通过文理艺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人文素养、技术素养、艺术素养相互兼容,理论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步增长的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在本科教学,还是在研究生教学中,文理艺三类课程的比率和三科教师的任课比率均在40%以上。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生举办各种规格的学术演讲,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规范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学院针对传媒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此外,学院对学生实行管理规范化、思想教育人性化、课外活动学术化的“三化”教育。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媒体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013年招生专业:
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培养从事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育和教学软硬件设计、开发、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教育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基础、教育传播学、现代远程教育、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就业去向多为学校、电化教育机构、信息技术部门等。
教育技术学(创新实验班):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培养从事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育和教学软硬件设计、开发、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教育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基础、教育传播学、现代远程教育、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就业去向多为学校、电化教育机构、信息技术部门等。
新闻学: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文学学士学位,省级特色专业。文理兼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报社、网站从事编辑、采访与媒体经营管理工作的新闻行业高级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新闻采编与制作等。就业去向多为报社、电台、电视台、期刊社、网络传媒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编辑出版学: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文学学士学位。文理兼招,培养能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中外出版史、图书策划与选题、图书营销学、网络传播学、数字出版技术和图书版权贸易等。就业去向多为报社、期刊社、出版社、高校校报编辑部、图书发行公司、网络传媒公司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艺术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是西北地区高校最早开设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的高级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播音学概论、播音发声、节目策划与栏目设计、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电视新闻与采访等。就业去向多为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艺术学学士学位。为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宣传部门等机构培养出镜记者、编导、电视节目摄像、剪辑等方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编导、电视编导、灯光照明基础、摄像、摄影、当代文化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动漫创意与制作、影视戏剧理论等。就业去向多为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网络公司、电影厂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中国足彩网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